生命教育課程(4)生死學


(圖片來源《穆瑞醫生》[] 路克. 菲爾德 1891)

課程目標
協助醫護學生在進入臨床醫學實習之前,藉由對生命、痛苦及死亡意義的體驗及反思,更為尊重生命、珍惜生命、能面對痛苦、不懼怕死亡。更能在行醫的起點看到生命的終點。

一、以病友為師
        邀請多位曾經歷癌症或其他重病的病友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,經歷及可能面對死亡威脅的心路,我們以醫學生的身份從對話中學習這些歷程的第一手感受,以備我們面對病患時更能同理,學習醫者的cure, care and comfort 的角色。以四-五人為一小組並抽取病友,試著以第一人稱的角度,想像自己身處在病友的生命故事中,在課堂中將疾病的身、心及社會呈現出來。

(邀請多位病友與學生分享罹病的心路歷程)
 
醫學系
        以4-5人為一組訪問病友,透過小組討論,整理病友故事中的重點,畫在人形海報內。接著每位學生練習進入病友角色,去模擬病友說一段故事,體會病友的心情。重點不在對錯,而在體會。

       
 
   
 



















(人形海報製作)


(模擬獨白)
 
護理系
        以4-5人為一組訪問病友,透過小組討論,整理病友故事中的重點,協助病友製作生命紀念冊作為對生命的反思及對病友的回饋。

      
(「生命紀念冊」(第二版2015年8月,康泰基金會 發行)
 
二、電影中的生死議題: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

        全班一起觀賞「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」,導演陳志漢以紀錄片的方式,藉著輔大的「大體老師」,一場衝擊性極高的生命教育,帶領觀眾深入了解醫學院教室的解剖課。
 

       
 
   
 

















(Source: 開演電視網)

四、從書中看見醫師與生死:當呼吸化為空氣

        本書描述一位的年輕的神經外科醫師(Paul Kalanithi),將青春投入行醫與研究,當終於爬到人生階段性高原,準備抬頭望向生命風景,卻發現自己已癌末,眼前只剩下最後一哩路,他的回顧與反思、對生命的洞察,值得我們學習。
 

 
 
五、專題演講:
  1. 三三四四的死亡準備(成大趙可式名譽教授)
  2. 愛,要練習說:末期病人壞消息的告知(和信醫院精神科林帛賢醫師)
  3. 西方宗教生死觀(蔡茂堂牧師)
  4. 佛教的生死觀(印融法師)
六、OSCE 壞消息告知及悲傷輔導

       因應臨床實務、國考臨床技能的需要及實作體驗教學的接受度頗高,特增加以標準病人的OSCE評估「壞消息告知」及「悲傷輔導」作為學生實例演練。